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张世英 zhāng shì yīng

张世英,字文伯,临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武科进士。终殿前司干官。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 本名: 张世英
  • 别称:
  • 字号:
  • 所处时代: 宋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湖北武汉
  • 出生时间: 约年
  • 去世时间: 约年
  • 主要作品:
  • 祖籍:
  • 张世英的古诗

    更多

    关于张世英的介绍

    黑格尔哲学的研究

    张先生系统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几乎所有部分。他认为,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的最高峰是他的精神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精神哲学部分应比他的逻辑学部分受到更大的重视。黑格尔哲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思想。他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都是中国较早系统论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这两个部分的专著。

    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

    自80年代始,张世英先生有感于国内学术界对“主体性”讨论时概念不清,对西方现当代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对西方哲学的整体理解,张世英先生认同西方哲学大体经历三次革命的观点。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寻找根源,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儿所开创的以“主客二分”和“心物二元”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而第三次即胡塞儿所代表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其特征是主客融合或超越主客关系。而对于中国哲学,张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导思想。在《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中,张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缺乏主客二分的思想和主体性原则,基本上是以前主体性或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为原则的哲学。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思想家们主张向西方学习,直至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都可以看作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探求。

    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

    在《进入澄明之境》一书中,张先生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已摈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但这种转向并不是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中,而是要求超越当前,只不过不是超越到抽象的永恒的世界当中,而是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而这种不在场亦是真实的。此时哲学的最高任务不是达到同一性或相同性,而是把在场和不在场,显现和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整体亦即达到了天地万物之相通相融。此时的天地万物回复到了无尽整体之本然,从无限的整体的视角看待有限的存在者(包括自我),而不执著于当前的有限之物,达到一种融当前的东西与无尽的未出场的东西为一体的境界。张世英先生在他的《哲学导论》中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地对整体性哲学进行详细地构架。通过两种在世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来揭示哲学史上的本体论的建构特点,并通过这种在世结构的分析,对精神发展的阶段 、真理观作一种结构性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张先生认为此时的“万物一体”是真 、善 、美的统一体。在万物一体的普遍联系中才能把握真,而只有超越主客关系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美,而万物一体的审美意识使人有“民胞物与”的责任感和同类感即是善。而这种意在突破传统 、超越现实 、展望未来的整体性哲学被张先生作为“希望的哲学”。